最近常和其他家長聊到「網路成癮」「遊戲成癮」的問題,苦惱著該如何解決這樣的惡習?其實一旦習慣養成後,並不容易去改正,就像父母在「閱讀、影音」方面的成癮是一樣的道理。教育3C產品使用的方式,最好是學會如何預防孩子們成為「重度成癮」的使用者,因此,由親子共同制定3C產品的「使用原則」,會是具有彈性且建立彼此互信的方式之一。

父母該如何面對電玩_封面

瞭解趨勢才能制定3C產品教育方針

根據2015年Google於「Think Gaming with Google」所發表的遊戲相關數據顯示如下:

  • 台灣每10個人就有7個喜歡打電動。
  • 喜歡遊戲的男女比例:女生 (52%),男生 (48%)。
  • 全台灣玩家「每天」花費的遊戲時間總和為3000年。

而玩家的分級,首先排除「消費力」的部分,以遊戲時數來區分「輕、中、重度」玩家的話,遊戲時間及總體人數占比如下:

  • 輕度玩家(每日0.5~1小時):12%
  • 中度玩家(每日1~3小時):49%
  • 重度玩家(每日3小時以上):39%

2015年上半年曾經在遊戲內消費的人數為56%,其消費金額如下:

請支持《Kiwi LIFE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家長該如何避免或預防孩子遊戲成癮或網路成癮的問題?,原文網址:https://kiwislife.com/how-to-deal-with-internet-addiction/
  • 平均消費金額:新台幣350元
  • 重度玩家消費金額:新台幣440元
  • 中輕度玩家消費金額:新台幣320元

因此為了孩子的成長,在有必要接觸電玩的情況下,身為父母必須要制定良好的娛樂計畫,才能有效避免孩子在趨勢洪流下,失去「自制力、消費慾望」,儘量不要完全限制孩子不可接觸這些電玩,而是認識它並且瞭解其運作模式,以避免未來孩子發生「脫韁失序」的後遺症。

相關報導請參閱:巴哈姆特

 

接受並認識電玩而非排斥它

記得幾年前聽到朋友闡述學校家長會的情況,一位家長說道:「我家的孩子不打電動,在學校時,很多同學都在聊電動,我的孩子無法融入話題,可不可以請學校讓同學不要討論電玩?多聊一些課外讀物的事情好嗎?」,不知道聽到這句話大家心中作何感想?拔拔相信大家一定湧出許多情緒,但我想這位家長勢必是相當排斥電玩,甚至不讓孩子接觸任何跟電玩相關的資訊,可能看過許多負面的報導,加上自己本身對於電玩的不瞭解,而把孩子封閉在一個框框裡,但這樣做真的好嗎?

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,父母限制我們去一些充滿誘惑的地方,像是雜貨店的「大型電玩」,或是一些比較複雜的「電動間」,但你知道的… 孩子面對未知的事物時,總是想要一探究竟,也許會在沒有人陪伴的情況下,偷偷地溜去看看這些有趣的東西,甚至在孩子大一點時,和同學一起到網咖去連線對戰。如果這些環境都是安全的,或許偷偷溜去也沒什麼,不過如果有些店家沒有好好的管理,這樣的環境可能隱藏著「暴力、毒品、情色…等」危機。

因此,如果父母能夠將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,帶回到可掌控的環境中,像是邀請孩子的同學、朋友到家裡一起玩,對於新鮮的事物,父母親自帶孩子去體驗…等方式,相信透過「適度的放手」,將來孩子在面對這些誘惑時,可以有更好的「自制力」、「消費欲望控制力」,同時父母也能夠藉此了解孩子正在接觸什麼樣的環境與思維,當然您的孩子若不是喜歡電玩的人,就千萬「不要強迫他去玩」!

 

從習慣培養自制力

那麼在瞭解遊戲的趨勢,以及過度約束的反效果下,父母與孩子間是否有更好的親子互動方式呢?不但可避免孩子去這些場所,同時又能夠一解孩子心中的疑惑與衝動呢?

  1. 進行遊戲前,必須由家長親自確認遊戲的內容
  2. 若時間許可,儘量陪伴與孩子同樂。
  3. 每次遊戲時間在30分鐘內,並善用計時器。(但拔拔家雙胞胎小學五年級,每晚能用的時間也只有20分鐘)
  4. 必須清楚告訴孩子,時間限制不是限制他的娛樂時間,而是限制用眼時間。
  5. 解釋「單機遊戲」與「網路遊戲」的差異,多數單機遊戲有結局,而網路遊戲永遠沒有結局。
  6. 和孩子討論,當你在「網路遊戲」消費時,遊戲刪除後還剩下什麼?
  7. 若經濟許可,儘量以「平板」代替「手機」,才不致於畫面過小。

 

基於這些基礎下,我們將孩子區分幾個階段,幫助大家了解該如何與孩子互動手機或平板遊戲:

父母該如何面對電玩_3C互動建議表

經濟許可情況下,請選擇「Apple」的產品,因為「iOS系統」「家人共享」系統,並為自己的孩子建立一個真實年紀的帳號,當孩子在下載超過自己年紀的App時,父母的Email帳號會收到「請求同意通知信」,只有父母同意的情況下,下載的程序才會完成,這樣不但可以有效管理孩子下載App的情形,也能從歷史清單中,知道孩子偏好的遊戲類型,開發出孩子的潛力。不過「Android」系統由於安全性較低,有很多非正常管道方式可以安裝,所以並不適合做為管理用的裝置。

  • 幼兒期(3歲以前):
  1. 由於幼兒眼睛發展期易受影響,儘量以靜態互動書籍、桌遊為主,儘量不碰3C產品。
  2. 真的有需要接觸的話,參考Google Play(5歲以下)的遊戲,並以圖像辨識、拼圖、組裝、洗車…等生活常規,有助於動腦思考的互動App為主。
  3. 教育孩子使用平板內建「計時器」,告訴孩子為了保護眼睛設定了多久,並讓孩子自行按下開始鈕。
  • 學齡前(3~6歲):
  1. 儘量以孩子熟悉的「孩童」動漫題材遊戲為主,應以「Dora、Diego、巧虎…等」兒童明星為對象,而非「海賊王、火影忍者」這種,因為這時候的孩子,容易有「巧虎說:睡前要刷牙,不然會蛀牙」這種聽電視說的習慣,所以遊戲在選擇相同主題情況下,會較有正向意義。
  2. 應由父母決定下載,而非讓孩子自主下載,因此必須將裝置上鎖。
  • 國小期(7~12歲):
  1. 父母在周圍,並且讓孩子在開啟聲音下遊戲。(※才能了解他們在做什麼。)
  2. 可選擇時下流行且適合12歲以下的遊戲即可,但最好以類似「Minecraft」這類具有創造力一次性付費遊戲為主。
  3. 一二三年級遊戲時間建議平日晚間1次,每次20分鐘;六日下午、晚上各1次,每次20分鐘。
  4. 四五六年級遊戲時間建議平日晚間1次,每次20~30分鐘;六日下午、晚上各1次,每次20~30分鐘。
  • 國中期(13~15歲):
  1. 自制力較高的孩子,且有在校聯繫需求時,才給予「智慧型手機」,否則僅有聯繫需求,但孩子自制力不足的情形下,儘量以「純收發話功能型手機」即可。
  2. 國中時期開始的孩子,會接觸較多的社交型的遊戲,類似「LINE系列遊戲」「全民槍戰」…等具備社交聯繫的特色系統,像是「遊戲內聊天室、Facebook帳號登入與交友…等」,家長必須謹慎了解孩子的互動對象,常用的對話…等等,並給予適當的溝通與建議,讓孩子透過這個過程中,小心網路中社交型態隱藏的「危險」,並且學會如何保護自己。
  • 自主期(16歲~):
  1. 由於孩子漸漸成熟,開始要學習自主判斷能力,過度約束會限制其發展,這個時期之後,仔細觀察孩子的動向,了解現實與虛擬生活的社交情況,保持親子間的溝通話題,而非放牛吃草,那麼就可以在充滿彈性的空間下,讓孩子自由發展。
  2. 可能有部分孩子在此時會有「打工」的情形,要特別注意孩子在遊戲花費的情形,網路遊戲是無底洞,「娛樂高過於好勝心」是遊戲最高原則,否則失去了理智,只有不斷花錢一途,才能追求「短暫的勝利」

 

遊戲是把雙面刃全看你怎麼用

遊戲一直以來就是被大家誤解都是「不好的、墮落的、脫離現實的」,其實在成人面對「電影、影集」娛樂時,一部接著一部、一集接著一集的同時,都是同樣顯示「自制力不足」的現象,你可能會想問拔拔是否也會呢?答案是「會的」… !大人總是想著自己工作了一天,放鬆一下自己總可以吧?其實反過來孩子也是一天在外學習,孩子若用相同的角度跟你溝通,你該如何回應?所以與其如此,我們不如和孩子共同學習自制力,並從遊戲中找到正向的樂趣吧!

由於我在遊戲圈近17年,所以相當了解遊戲特性,因此對於自己的孩子,在遊戲領域上更加謹慎,我常常會跟孩子們聊一些遊戲的話題,但都是以比較特別的角度來幫助他們思考問題:

  • 你覺得這款遊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?看得到盡頭嗎?
  • 如果你只有20分鐘,你會想要怎麼安排等一下的20分鐘?
  • 玩過這麼多遊戲後,你最喜歡哪一款遊戲?為什麼?哪個部分你覺得最有趣?
  • 為什麼之前玩的那一款不玩了?覺得讓你無法持續玩下去的原因是什麼?
  • 如果你要在遊戲付錢,你會選擇買哪一種東西?它需要經常購買?還是只需要買一次?
  • 遊戲中有新的活動推出了,你會想要收集嗎?但你時間不夠該怎麼達成這個目標?

你可以依照自己孩子的特性,思考問題的變化性,透過這些問題讓他們學習:

  • 遊戲的好與壞
  • 時間分配的重要性
  • 如何面對新鮮事物的誘惑
  • 零用錢分配的重要性
  • 評估付費後的效益

當然很多家庭現在可能面臨到一個現況,就是過去設定的條件太寬鬆,現在無法收手,導致許多規範無法順利執行,這裡拔拔提供個人的小小建議,身為大人的你,捨棄掉一個你不容易改變的習慣,陪著孩子一起嘗試做這些改變,慢慢的讓親子關係回到正軌,你會發現孩子的話題多了,面對面的時間也變長了!大家也從各自的虛擬世界中,漸漸地回歸到現實的生活,偶爾一家人一起玩個桌遊,也可以讓感情更融洽唷~ (當然那種心機太重的桌遊就另當別論了… 哈哈~~)

 

如果您想要了解不同的「親子遊戲」互動方式,歡迎參考下面「玩出競爭力」的相關文章:

【玩出競爭力】透過遊戲提升職能的親子訓練課程(Day1)-啟蒙

【玩出競爭力】透過遊戲提升職能的親子訓練課程(Day2)-應用

【玩出競爭力】透過遊戲提升職能的親子訓練課程(Day3)-挑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