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言
體驗前置準備
- 進行遊戲時,同時也要隨時筆記。
- 筆記記錄方式,左右兩面空白,左邊記錄遊戲名稱,以及觀察到的重點;右邊預留研修討論時使用。
- 注意觀察對於數值產生變化的元素。
-
體驗時間:20分鐘;研修時間:40分鐘。
-
說明研修時間會詢問遊戲的相關問題,因此必須專注在體驗過程中,才有辦法回答。
體驗開始與觀察:
- 觀察孩子們動筆的頻率,以及記錄了哪些東西?
- 透過提醒要手動記錄時,會有實質上動作回應的頻率有幾次?
- 孩子們體驗操作時,是否專注閱讀遊戲內的「對話與說明」?
- 孩子們對於該遊戲所有的文字語意都理解嗎?可以在旁邊做互動詢問。
研修階段的問與答
什麼是七何分析法「5W2H」

- What(什麼事)
- 目的?目標是什麼?
- Why(為什麼)
- 為什麼要這樣做?原因是什麼?
- When(何時)
- 會在什麼時間發生或結束?
- Who(是誰)
- 由誰來負責?誰來完成?以達成目標
- Where(何處)
- 在哪裡?在哪裡做?從哪裡發生或結束?
2H = How to do、How much
- How to do(如何做到)
- 怎麼做才能達成目標?如何評估?
- How much(需要多少)
- 做到什麼程度?需要多少數量?需要多少費用?
- 這款遊戲的目標是什麼?
- 開發一款遊戲有哪4個階段?
- 開發一款遊戲前,需要決定哪些條件?
- 開發過程中,不斷增加的是哪4個元素?
- 影響開發品質(數值)的有哪些因素?
- 你認為影響遊戲銷售的部份有哪些因素?
- 人員在遊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用途是?
- 人員的數值要如何成長?
- 人員的多寡對於開發工作的影響是什麼?
- 讓同一個人持續工作,會有什麼結果?
- 收入(會增加錢)的來源有哪些?
- 支出(會減少錢)的項目有哪些?
- 遊戲主機的影響是什麼?(補充題,因為時間的關係,這部分可能接觸到的機會並不大,自行斟酌)
- 想想看,遊戲裡面的人在做什麼? (可能回應:工作、畫圖、走來走去、講話、做出一款好遊戲…等)
- 他們最後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? (可能回應:遊戲、軟體…等)
- 只要把東西做出來就可以了嗎?(可能回應:不是、是要把東西做好…等)
- 什麼叫做「做好」呢?(可能回應:Bug少一點、數值高一點、賣得好一點、賺很多錢…等)
- 所以遊戲的目標是什麼呢?(可能回應:做出一款好遊戲…等)
什麼是品質管理循環「PDCA」
完成「5W2H」的分析練習之後,接下來就是跟孩子們說明「PDCA」的用法,這是幫助大家制定「完善計畫」的方法,在這裡我們就必須要殘酷的說,所以下一次的遊戲要刪掉重玩,因此,運用「PDCA」制定出來的目標是「如何在下次遊戲的20分鐘內,玩得比現在更好?」,那麼我們來看看PDCA是什麼吧。
- Plan(規劃)
- 確認目標方針,並制定計畫
- Do(執行)
- 依照所制定的計畫,確實去執行
- Check(查核)
- 檢查各個階段目標是否達成,將發生落差的地方找出來
- Action(行動)
- 針對Check階段所找到的問題,提出具體的改善計畫
從字面上來看這4個階段,就是透過重複執行「擬訂計畫」→「確實執行」→「找出與計劃產生落差的問題點」→「提出改進方案」的方式,不斷地循環調整,才能夠制定出完善的計畫,這部分可以簡單向孩子說明一個旅遊的例子,假設我們今天要安排家庭旅遊,我的標準計畫可能包含戶外活動,但如果遭逢「雨天」的變數時,我們還能夠怎麼調整呢?這個雨天的計畫,就稱之為「備案」,也是透過PDCA的循環,產生出大大小小的計畫,計畫越多越周全完整,就具備更高的危機處理能力。
礙於會耽誤到孩子的睡眠時間,DAY1的體驗就在22:30告一個段落,因此只有做到說明PDCA這個階段,還未實際請他們製作出執行計畫來,所以,會透過平時的空閒時間,在下周的體驗課程前,完成「再體驗的挑戰計劃」。
請支持《Kiwi LIFE》原創文章。原文標題:【玩出競爭力】透過遊戲提升職能的親子訓練課程(Day1),原文網址:https://kiwislife.com/play-competitive-parent-child-training-day1/
透過這次體驗的觀察,我發現他們歸納重點的能力較弱,所以會配合「心智圖」來引導他們將腦中的資訊,結構化的被手寫記錄下來,詳情請見 DAY2 的互動成果吧!